保戶怕補件,業務怕被罵!?原來都是診斷證明書惹的禍!
你有沒有問過自己這三個問題?
第一,保險公司理賠時,最先看的文件是什麼?
第二,醫師診斷證明書上,哪一行字會決定你到底賠不賠?
第三,為什麼同一場手術,有人三天入帳,有人補件三次還被拒?
答案全都藏在那張看似普通、卻決定你命運的文件「醫師診斷證明書。」
別笑,這真的不是誇張。
太多人以為理賠就是「交文件、等匯款」,結果花了幾十萬的保費,卻敗在一張 A4 紙上:
醫師寫得太簡、病名模糊、日期對不上、手術沒代碼,最後收到的,是那封熟悉的 —「您的文件不齊,請補件」。
一次補件,平均延誤十天;兩次補件,理賠就能從「出院那天」一路拖到「農曆過年」。而最可怕的情況是:醫師診斷證明書裡的一句話,可能讓你被保險公司認定是「非必要性醫療」— 直接拒賠。
是的,你沒看錯。不是你沒治療,不是你沒手術,而是那張診斷書「寫錯了關鍵字」。
舉幾個真實案例:
- 醫師怕麻煩,診斷書上只寫「健檢異常,安排住院檢查」保險公司認定是預防性醫療,不賠。
- 醫師習慣用「建議手術」這個字眼被判定為非緊急、非必要治療,不賠。
- 醫師寫「為確認診斷進行處置」保險公司說,這叫診斷性手術,不是治療性手術,也不賠。
你以為自己花錢是為了「提早治療」,但在保險公司的世界,這叫「太早動手」,不屬於給付範圍。
這,就是非必要性醫療理賠爭議的起點。
事實上,醫療與理賠的邏輯從來不在同一條線上。
醫師關心的是「如何治好你」,但保險公司只在意「這筆治療,是否符合條款」。而醫師診斷證明書,就是兩個系統之間的唯一翻譯器。
它是一張「法律文件」,不是醫療紀錄。每一個病名、每一個日期、每一句「因XXX需住院治療」或「建議觀察」,都會被保險公司放大檢視,因為這些關鍵字會決定:
- 你的病,是「必要治療」還是「自願性選擇」;
- 你的手術,是「符合條款」還是「新式自費」;
- 你的理賠,是「應給付」還是「除外不賠」。
這篇文章,要帶你從保險公司理賠部門的角度,拆解這張小小的紙:
- 你該怎麼看懂診斷書,確定醫師的字眼沒踩到「非必要性醫療」地雷?
- 哪些特定用詞最容易讓你掉進「除外責任」坑?
- 如果醫師用詞太保守,怎麼溝通才不失禮,又能保住理賠?
- 最後,怎麼判斷一份「合格、可理賠、不卡件」的診斷書?
這篇表面上是寫給一般保戶看的,但每一段,都是保險業務員的「專業武器」。懂得檢視診斷書,你不只是協助客戶加快理賠,更是在無形中建立信任、降低糾紛,甚至成為客戶「第二個醫療顧問」。
因為真正的專業,不是你會講哪張保單多划算,而是你能預見客戶哪一步會被「卡理賠」。而那一步,往往就藏在 — 醫師診斷證明書的第一行字裡。
一、為什麼大家老在「這張紙」上跌倒?
說穿了,理賠不是運氣問題,而是「文件素養」問題。
在所有理賠糾紛中,「醫師診斷證明書(以下簡稱診斷書)」永遠是重災區。這張 A4 紙,看似簡單、誰都能開,但它決定了你到底能不能拿到錢。
來看三句最常聽到的崩潰實錄:
• 「我住院了,為什麼不賠?」— 因為診斷書沒寫住院起訖日, 保險公司只看到「診斷為○○○」,卻查不到有沒有實際住院。結果? 判定「非住院治療」,直接被退件。
• 「我明明動刀了,怎會只賠一點點?」— 手術名稱沒寫全, 醫師只寫「闌尾手術」,沒附「腹腔鏡闌尾切除術(代碼46006C)」, 理賠系統只對到最基礎的「一般手術」級別,金額瞬間打七折。
• 「醫師不是也寫了嗎?」——醫師寫成「健檢追蹤」「建議檢查」「疑似病變」, 這三個字組合對保險公司來說,等於非必要性醫療,條款直接排除。
很多人誤會,理賠部門會「看懂你的狀況」,但保險公司不是醫師,它只看證據。
診斷書上沒有寫「住院」,就算你在加護病房睡三天,它也只能算門診;
診斷書沒寫「手術代碼」,就算你刀口縫了十公分,也可能只被當成小手術。保險公司不是你肚子裡的蛔蟲,它只能照文件核對條款。
診斷書寫什麼,理賠就判什麼 — 沒有例外。
問題是,大部分人(甚至部分業務員)根本不知道診斷書該怎麼看。他們只看到病名,卻沒意識到那一行字背後有「理賠算法」。
舉例來說:
- 醫師寫「慢性鼻竇炎」,保險公司可能只給藥費;
- 醫師寫「慢性鼻竇炎併鼻息肉,接受功能性鼻竇手術(代碼46020C)」— 這就變成手術理賠。
一個多三個字的差別,金額差到可以買一台 iPhone。
更可怕的是,「非必要性醫療」這個灰色地帶。在醫療現場,醫師基於病人舒適度或預防性考量,會建議一些新式或自費治療。但在保險條款裡,這些字眼是拒賠關鍵詞。例如:
- 「建議採取微創手術以縮短恢復期」→ 條款會判定為「非傳統必要手術」。
- 「健檢發現異常,安排進一步檢查」→ 被認定是「預防性醫療行為」。
- 「患者自願升等病房、使用自費醫材」→ 被視為「選擇性治療」,差額不賠。
結果,病人本來是想「更快康復」,保險公司卻解讀成「沒那麼必要」,理賠變拒賠,醫師覺得冤、保戶覺得被坑,最後全怪到業務員頭上。
保險業務員在這裡,其實是「理賠世界的第一道防線」。如果你在客戶住院前沒提醒他「診斷書要寫明病名+手術名稱+日期+代碼」,那麼等他出院時,醫師一句「啊那我幫你開個診斷證明就好」,結果寫成:「健檢異常,建議住院觀察」,保險公司一看——非必要性醫療,直接不賠。
這就是現實中最常見、最尷尬、最無解的理賠悲劇。
對保戶來說,他不懂條款,也沒時間研究醫師字眼;他只知道「我住院了」「我動手術了」「我有繳保費」。
對保險公司來說,沒有條件、沒有明確醫療必要性、沒有手術代碼 — 依法不給付,因為那會違反保險法第 38 條「給付需有明確事證」。
所以,這張診斷書不是「醫院隨便開開」的證明,而是理賠系統的「啟動密碼」。醫師重臨床、保險重條款、保戶重結果 — 三方都沒錯,卻常常誤會彼此。
真正的重點是:你不需要懂整本條款,也不用成為法務專家,但你一定要懂「一份可理賠的診斷書,是有 S.O.P. 的。」
當業務員懂得幫客戶把關診斷書,客戶不會再氣「保險公司刁難」,保險公司不會再抱怨「業務亂保證」,理賠流程更順、信任更深、續保更穩。
因為在理賠的世界裡,最容易讓人跌倒的,不是條款太多,而是那張紙太隨便。
二、怎樣檢視一份診斷書?(保戶用得上、業務員更吃香的 7 點清單)
很多人以為理賠是「填表交件」這麼簡單,但在保險公司的理賠部門眼裡,診斷書就是一份「醫療行為報告書」+「法律文件」+「金流依據」的混合體。只要其中一個欄位模糊、錯誤或缺漏,整個流程就會卡關。
而這時候,如果保險業務員若能在「送件前」就協助保戶檢視診斷書,不只是幫客戶少跑兩次補件,還能讓客戶看到你「專業到能預判風險」— 這一招,讓保險業務員的保單不但續保沒問題,大大提高客戶會介紹客戶機率,同時還會主動找你增添新保單。所以,保險業務員不是在幫客戶找便宜貨厲害,是能幫客戶把複雜條款變現金,那才是真的厲害!
以下這份「診斷書檢視 7 點清單」,是保戶可自查,更是保險業務員可教學的理賠寶典。
1. 被保險人辨識資訊
該填: 姓名、身分證字號、生日,全部需與保單一致。
小雷: 新舊統一證號不同、英文名代替中文名、身分證影本模糊不清。
保險公司在審核時,會先做「身分比對」。只要發現保單與診斷書資料不符(例如舊名 vs 改名後),理賠系統會直接標註為「身分疑義」,進入人工審核。這一拖,就是一到兩週。
👉 業務員提醒客戶:
「填診斷書時,請交身分證影本給醫師助理抄寫。」這一句話,能幫客戶省下整個理賠周期。
2. 診斷(病名與 ICD-10 代碼)
該填: 至少一個明確診斷碼(例:K80.2=膽結石)。
小雷: 只寫「腹痛」「發燒」「疑似病變」等模糊症狀。
保險公司核對理賠金額的第一步,是比對診斷碼。沒有 ICD-10 代碼的診斷書,理賠人員必須人工查詢,不只延誤時程,更容易造成錯判。
👉 業務員可協助提醒醫師:
「可否在病名旁補上 ICD-10 代碼?」這不是挑戰醫師,而是幫醫院文件更明確 — 對保戶與保險公司,都是雙贏。
3. 醫療必要性
該寫: 「因〇〇〇診斷需要之住院/手術/治療」。
小雷: 「健檢異常後追蹤」「建議住院觀察」=非必要性醫療,會被拒賠。
理賠的核心判準,是「醫療必要性」。
一句「為確診而安排手術」,就足以讓保險公司判為「診斷性手術」— 不屬於治療行為,不給付。
👉 業務員應協助客戶了解:
醫師可用「因○○○診斷,需進行○○○治療」這樣的表述,明確表達是治療目的,非單純檢查。
4. 住院與手術資訊
該寫:
- 住院起訖日期(西元格式)
- 手術全名+代碼(例:腹腔鏡膽囊切除術,代碼 50006C)
小雷: 只有寫「手術治療」四字,或日期錯亂(手術早於住院)。
理賠系統會自動比對「住院日數」與「手術日期」,若日期對不上,案件自動轉為「人工補件」。
更常見的是醫師只寫「手術治療」,沒附代碼,導致保險公司只能給最低級別的手術給付。
👉 業務員提醒要點:
「請醫師在診斷書上寫全手術名稱與代碼。」這五秒的提醒,價值可能是多一筆五位數的理賠金。
5. 治療明細關鍵字
該寫: 麻醉方式、醫材名稱、藥物類型(自費/健保)。這些資訊會影響理賠分類與金額。例如:
- 「全身麻醉」=手術理賠
- 「局部麻醉」=門診處置
- 「使用自費醫材」=部分保單可加成給付
小雷: 缺漏這些字眼,理賠系統會自動歸類為低額案件。
👉 業務員可協助:
「手術過程麻醉方式或醫材,可請醫師在診斷書上備註。」
6. 醫院與科別全名、主治醫師簽章
該寫: 醫院全名(含分院)、主治醫師姓名與專科章。
小雷: 「榮總」「長庚」沒寫分院、無醫師章、蓋章模糊。
理賠審核會依醫院層級(區域/醫學中心)分流,若院名不全或無章,會被視為「文件不完整」。
👉業務員協助:
幫客戶檢查章是否完整、清晰、可辨識。
7. 醫囑(術後追蹤與後續治療)
該寫: 「術後門診追蹤」「復健治療六週」「回診拆線日期」等。這些註記證明治療連續性,避免被判為「門診性質」。
小雷: 沒有醫囑,保險公司可能只認「單次處置」,理賠金打折。
👉業務員協助:
幫客戶檢查醫療單據的連貫與合理性,並注意醫生診斷書的敘述是否可以與醫療單據相符合。
一句話鑑定法:
問自己一句:「這份診斷書,能不能讓一個不認識你的理賠員,在不用打電話的情況下,直接完成核定?」如果能,就代表九成過關。
專業補充給業務員:
理賠申請書與診斷書的結合,是業務專業的分水嶺。懂得幫客戶看診斷書,你不只是「賣保險的人」,而是能讓客戶拿回權益的人。
在保險圈,這類業務員會被稱為 —「會讓條款變現金」的專業。
三、保單「除外責任」常見關鍵字(看到就要提高警覺)
保單除外責任指的是:即使事故或治療發生,若屬於條款中明定「保險公司不負給付責任」的項目,保險公司得依法拒賠或減少給付。天秤座法律網+1
以下整理台灣實務中最常出現、也最易引發理賠爭議的 10 項除外條款,每項皆附說明+實務風險。
1. 健檢/預防性醫療
條款關鍵字:「健康檢查」、「例行追蹤」、「篩檢」、「預防性治療」等。實務說明:在許多醫療險或住院險中,若治療的起點是健檢發現異常、再安排檢查或手術,但診斷書寫成「健檢異常後追蹤」、「建議住院觀察」,保險公司往往依「非醫療必要性」拒賠或退件。nanchang-wu.com+1
風險提示:保戶與業務員須確認:治療起因是否為「確診後、治療必須」而非「健檢」。若診斷書只寫「因健檢異常」即易被排除。
2. 既往症/先天性病變
條款關鍵字:「投保前已存在」、「先天性疾病」、「既往症病史未告知」等。
實務說明:若被保險人在投保時未如實揭露某疾病或症狀,保單條款可能載明「既往症除外」,保險公司查證後,可拒賠。法院判例亦指出:保戶有誠實告知義務,未履行、損害重大,保險人得解除契約或拒給付。展正國際法律事務所
風險提示:業務員在銷售時應協助客戶完整回顧既往病史,並提醒其如實填寫;理賠時若被認定既往,將造成全部或部分拒賠。
3. 美容/非醫療必要治療
條款關鍵字:「整形手術」、「外觀矯正」、「選擇性手術」等。
實務說明:雖然有些外科手術看似醫療,但若目的為提升外觀、非病理性需求,保單條款通常排除。判例中亦見「美容目的」不屬給付範圍。nanchang-wu.com
風險提示:醫療單據若只寫「美容手術」、「自費升級病房」等,保險公司可即時判定為除外。業務員應提醒客戶治療目的與用途需與條款相符。
4. 新式/實驗性治療或醫材未列名
條款關鍵字:「實驗性治療」、「尚未列入保單清單之新醫材/標靶藥物」等。
實務說明:若被保險人使用的是尚未被條款納入或未公告理賠的新醫材、自費藥,保險公司得依條款拒賠。如 FB 上曾提「自費醫材被拒賠,台灣人壽敗訴」事件。
風險提示:業務員在投保時應檢視保單是否含有「新醫材給付條款」或「自費醫材補助」。客戶動刀前應先問清楚是否條款保障。
5. 等待期/契約生效後初期發病
條款關鍵字:「保單生效後第X日內發病不給付」、「等待期內」等。
實務說明:保險契約往往設有若干天數(如90天或180天)為等待期,在此期間發病或確診,部分公司會宣稱不屬於保障範圍。理賠部門會查確認診日期是否在等待期內。
風險提示:業務員應提醒保戶,若近期有重大手術或檢查預計,應確認等待期是否過。保戶也應保留醫療紀錄佐證發病日期。
6. 酒駕/毒品/犯罪行為
條款關鍵字:「因酒後駕駛受傷」、「因毒品使用導致損害」、「因犯罪行為致傷」等。
實務說明:此類為常見傷害險/意外險除外事由,若條款明定為「保險人不擔責」,保險公司可合法拒賠。InsKeeper 保險管家
風險提示:雖主要出現在意外險,但醫療險若附意外保障,也可能包含此除外條件。業務員須提醒客戶避免涉酒駕等高風險行為。
7. 戰爭/武裝衝突/恐怖行為
條款關鍵字:「因戰爭、內亂、恐怖行為死亡或受傷不賠」等。
實務說明:如保單示範條款第 7 條就明列「被保險人因戰爭、武裝變亂身故或傷害,保險人不負給付責任」。InsKeeper 保險管家
風險提示:雖較少醫療險出現,但若為特殊職業或海外醫療旅遊,仍需確認此條款是否適用。
8. 自殺/故意自傷/酒精中毒
條款關鍵字:「自殺或自傷」、「酒精昏迷後事故」、「故意行為致傷」等。
實務說明:此類除外條款在壽險與傷害險較常見,但醫療險也可能排除上述情況。法院亦多支持保險公司在該條款拒賠。nanchang-wu.com
風險提示:業務員應提醒高風險族群注意保單內容,如有心理疾病史或酒癮者需特別洽詢附加約定。
9. 懷孕/流產/人工受孕/絕育手術
條款關鍵字:「懷孕生產」、「人工受孕」、「絕育手術」等。
實務說明:很多醫療險將產科、流產、人工受孕列為除外責任或限額給付,因其被視為選擇性或生育性質。nanchang-wu.com
風險提示:針對育齡族群,業務員須提示產科保障範圍,避免事後理賠被拒。
10. 欠費停效/保單失效/揭露不實
條款關鍵字:「保費未繳納導致停效」、「揭露不實或隱匿重大事項」、「保單已失效」等。
實務說明:保險契約條款通常表明若保戶未依時繳納保費、或在投保時隱瞞重大病史,保單可停止保障,進而不給付。法院判例中亦指出投保人有揭露義務。方日法律事務所+1
風險提示:業務員在續保時應提醒客戶保費狀態。保戶則應保存繳費證明,避免因停效而被拒理。
實務操作:業務員與保戶該怎麼防堵除外責任風險?
- 業務員角色:不只是銷售,而是「風險管控顧問」。在投保時,幫客戶理解這十大除外條款的涵義,並協助其檢視自身風險是否被排除。
- 保戶自檢清單:在理賠前,請先對照自己保單條款+上述十項,確認是否落入除外範圍。若有疑慮,務必先向保險公司或第三方平台確認。
- 理賠前應做的事:保存完整「醫師診斷證明書」「醫療收據」「病歷摘要」「手術報告」等,並保留與醫師、保險公司的對話紀錄。必要時,可向 金融消費評議中心 申訴。cpc.ey.gov.tw+1
- 發生糾紛時:依據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 的規定,保險公司拒賠時必須書面說明拒賠理由與所依條款。law.lia-roc.org.tw 若保戶不服,可透過申訴、評議、甚至訴訟途徑。Polida+1
保單買的是安心,但理賠拿的是「條款符合與資料齊全」。除外責任不是罵人的字眼,而是「你可能失敗的入口」。業務員若能提早協助客戶了解與避開這十項陷阱,保戶在動刀、住院、治療時就少一次怕被拒的恐慌。把除外條款從「看不懂的小字」變成「共同檢查清單」,才能真正讓保障變現金、理賠變順暢。
希望這篇對你在保險理賠的防堵與操作上有實質幫助。需要深入某一條款或判例分析,也歡迎留言給我們。
四、懂診斷書的業務員,才是真正的專業
在理賠現場,醫師診斷證明書(以下簡稱「診斷書」)就是「理賠的通行證」。
醫師一筆一劃寫下的內容,不只是醫療紀錄,而是保險公司決定「給不給、給多少」的依據。而能不能讓這張 A4 紙一次過關、少補件、快入帳?關鍵,就在你這位保險業務員的輔導能力。
1. 為什麼業務員要懂診斷書?
根據金融消費評議中心與金管會的統計,台灣近五年每年平均有超過 2,000 件保險理賠糾紛,其中有 六成以上與「文件內容不清」或「醫師診斷書爭議」有關。
法院判決顯示:
- 有案判定「醫師診斷書未明確載明醫療必要性」,保險公司依條款拒賠合法;
- 也有案因「業務員未盡說明義務、未協助確認診斷內容」而被認定有部分責任。
換句話說,診斷書寫得對不對,決定理賠;而業務員有沒有協助保戶看懂診斷書,決定信任。
你不是要「干預醫師」,而是要懂得哪裡會出錯、哪裡要補強、怎麼幫客戶把風險擋在送件前。
2. 業務員要做的,是「診斷書輔導三步驟」
第一步|教客戶如何「禮貌開口」
醫師最怕的是病人拿著保險條款要求照寫。你的角色,是教客戶用「溫柔但明確」的方式表達。推薦三句溝通模板:
- 住院/手術前:
「醫師,我的保險理賠需要診斷書清楚寫明病名與治療必要性。可否在診斷書上註明診斷碼與『因 XXX 診斷需要』的住院/手術?也麻煩標註住院日期與手術全名+代碼,這樣理賠比較不會來回打擾您補件。謝謝您。」
- 醫材/藥物:
「因為保單對醫材與藥物給付有規定,若方便,能否在診斷書或病歷摘要註明醫材名稱、是否自費、藥物類型(例如標靶或免疫治療)?怕日後補件又打擾您門診。」
- 健檢後確診
「醫師,上次健檢異常,今天確診為 XXX。能否在診斷書註明『確診日期』與『為治療所需之檢查』?保險公司需要知道這不是單純健檢追蹤。」
以上這些句子看似簡單,卻能決定理賠命運。因為保險公司系統在判斷理賠時,最先掃描的,就是診斷書的「關鍵詞」與「醫療必要性句型」。
第二步|自己要會判斷「好診斷書」
一張診斷書能不能過關,只要記得這五個要素:
| 五要素 | 實務範例 | 為什麼重要 |
| 1. 明確診斷 | K80.2 膽結石、I21.9 急性心肌梗塞 | 條款以確診為理賠前提 |
| 2. 醫療必要性句型 | 「因 K80.2 診斷,需要住院治療」 | 避免被判預防性或健檢性質 |
| 3. 日期完整 | 住院 2025/08/12–08/18;手術 2025/08/13 | 影響日額與等待期計算 |
| 4. 手術全名+代碼 |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(50006C) | 決定手術級別與金額 |
| 5. 醫囑與簽章 | 術後追蹤、主治醫師章 | 證明治療連續性,避免補件 |
- 十秒自檢法:
「有沒有診斷碼?有沒有必要性?日期對不對?有代碼、有章嗎?」五缺一,就代表這張紙可能要回來重寫。
第三步|協助客戶「一次送件」
保險法第 34 條明定:文件齊全後 15 天內必須理賠。但「齊全」這兩字是關 鍵 — 只要有缺項,時間就不算。因此業務員要教客戶「自助 1-1-1」流程:
- 1 張表: 自製《診斷書檢核表》(五要素)
- 1 句話:「為避免補件,請診斷書註明診斷碼、必要性、住院起訖、手術代碼與醫囑。」
- 1 組清單: 附診斷書正本、出院病歷摘要、手術報告(含代碼)、醫療收據明細、藥品/醫材明細、身分證與存摺影本。
送件後,記得要求保險公司提供理賠明細表,比對日數與手術級距是否一致;若不符,依金管會規定可於六個月內申覆。
3. 案例實戰:兩張診斷書,兩個結局
A 案(高風險被退)
診斷:腹痛/建議住院觀察/手術未列代碼/無醫師章。
結果:
- 系統判為「症狀非確診」→ 補件。
- 沒住院起訖→ 無法計算日額。
- 無代碼→ 落最低級給付。
- 無章→ 法遵部門不認可。
👉 來回補件兩次,延誤 30 天。
B 案(一次過關)
診斷:K35.8 急性闌尾炎
說明:因 K35.8 診斷,需住院並行腹腔鏡闌尾切除術(代碼 46006C)
注意:日期完整、手術全名、醫囑明確、醫師簽章。
👉 一次核准、七日入帳。
這就是診斷書力學的威力:同樣的醫療,結果可以差兩倍。
4. 業務員的專業護城河:從理賠顧問到信任工程師
保險公司內部的理賠員看文件,你要能預判他在想什麼。而保戶看不懂條款,你要能翻譯給他聽。
這就是新世代業務員的價值 — 會幫客戶把「保單」變成「理賠金」。
保險業務員你可以從以下五件事開始做:
- 建立售後SOP: 製作一張「診斷書需求小卡」,讓客戶住院前就知道該注意哪五點。
- 整理醫學代碼表: 針對常見疾病(闌尾炎、膽囊炎、椎間盤突出、人工關節、剖腹產)建立代碼對照。
- 推行一次送件制: 客戶出院當天拍照給你核對,確保附件齊全再寄正本。
- 理賠明細對帳: 保險公司核定後 48 小時內主動聯繫客戶,確認金額、補漏項。
- 教育行銷: 在粉專或短影音中教大家「診斷書怎麼看」,你就成了市場信任代表。
5. 專業底線與法律提醒
金管會《保險代理人管理規則》第 7 條與 14 條明定:
代理人應誠實信用執業,不得為被保險人或保險公司製作、變造或誘導不實文件。
同時,《保險法》第 64 條規定:
投保人或被保險人故意為不實陳述或偽造文件者,保險人得解除契約,並不負給付責任。
因此,你可以協助客戶「確認事實被正確記錄」,但絕不能「請醫師改寫現實」。
你的價值,不在幫客戶改字,而在幫客戶寫對字。
6. 本章結語
會簽單的業務員很多,但能讓理賠準時入帳的,才叫專業!
懂診斷書,你能預判拒賠風險;懂條款,你能幫客戶避開補件地獄;懂醫師語言,你就能把「理賠焦慮」變成「信任黏著」。
在這個理賠爭議頻繁的時代,真正的高手,不是講話動聽的業務員,而是能讓一張診斷書,從醫院到保險公司,一次通過、零爭議的人。
那一天,客戶會知道,你不只是業務員,你是讓保險真正「可被信任」的人。
五、保險理賠診斷書常見 Q&A
Q1:診斷書一定要包含 ICD-10 診斷碼嗎?
A:是的,強烈建議。
保險公司理賠系統依 ICD-10 作為判準,診斷碼能確保疾病被正確歸類。若僅寫「症狀」(如腹痛、頭暈)而無確診碼,保險公司常視為不具理賠依據。
Q2:健檢發現異常後的檢查可以申請理賠嗎?
A:視是否「確診」而定。
純健檢屬預防性醫療,不在理賠範圍;但若健檢後醫師確診疾病並進行治療,診斷書須註明「因確診/治療需要之檢查」,才屬醫療必要性可理賠。
Q3:微創手術與傳統手術理賠金額不同嗎?
A:通常不同。
多數保單按手術等級給付,微創手術因醫材及風險不同,金額可能低於開放式手術。
建議在診斷書或手術報告寫明「手術全名+代碼」,避免被歸類為最低級。
Q4:診斷書可以要求醫師修改內容嗎?
A:不得更改事實,但可以補充事實。
業務員或保戶可請醫師補上必要資訊,如病名、日期、手術代碼或醫療必要性。
但不得要求醫師改變診斷結論,否則可能觸法(保險法第64條:偽造文件可解除契約)。
Q5:醫材或標靶藥要怎麼寫才不會被拒賠?
A:請醫師如實註明「名稱、是否自費、使用原因」。
同時在診斷書或病歷中標註該醫材與治療間的因果關係。理賠依據是保單中是否列名給付,建議投保時確認「新醫材/標靶藥條款」內容。
Q6:住院兩天半能算三天理賠嗎?
A:不一定,要看條款寫法。
多數醫療險規定「滿三日」=三天三夜。
請核對住院證明上的「起訖日期」是否達三整天;若不滿,通常不給付三日額。
Q7:理賠被退件時,應該先聯絡誰?
A:先看退件原因。
可先與業務員或理賠窗口確認是否能補件;若核定爭議,保戶可在6個月內向保險公司申覆核,仍不服可向金融消費評議中心https://www.foi.org.tw/ 提出申訴。
Q8:診斷書正本交給一家保險公司後,還能給另一家嗎?
A:可以。
可請醫院開立「與正本相符」的核章影本,或向第一家保險公司申請「正本收受證明」。
依金管會規定,保戶有權持同一診斷書向多家保險公司理賠。
Q9:診斷書一定要有主治醫師簽章嗎?
A:原則上要。
沒有主治醫師章、僅有科別章者,多被要求補件。醫師簽章與院章是確認診斷書真實性的必要條件,缺一不可。
Q10:沒有業務員協助,也能自己送理賠嗎?
A:可以,照「1-1-1 自助法」操作即可。
- 1張表: 檢核診斷碼、必要性、日期、手術代碼、簽章。
- 1句話:「為避免補件,請診斷書寫明病名、住院起訖與手術代碼。」
- 1組清單: 診斷書正本+出院摘要+手術報告+收據+存摺影本。
若仍有疑慮,可委託第三方理賠顧問平台複檢文件。圈圈保|最專業的保險理賠平台
六、結語:保險真正保障的,是你「能用」的那一刻
買保險不是為了安心,而是為了「能被理賠」的那一刻。
真正決定理賠成敗的,不是你繳了多少年保費,也不是哪家公司「比較佛心」,而是那張看似普通卻關鍵到不行的文件「醫師診斷證明書。」
診斷書寫得清楚,就是保險理賠的啟動鍵。
病名要有 ICD-10 代碼、手術要有完整名稱與代碼、住院起訖要明確、醫療必要性要寫出來、主治醫師章不能少。這五項,是你守住理賠金的基本防線。
對保戶來說,懂得開口、懂得檢查診斷書,就能避開「補件地獄」。對保險業務員而言,若能在客戶住院前協助確認文件內容,不僅能大幅減少爭議,也能讓理賠流程更順、信任更穩。
要記得,保險公司只看文件不看情緒,理賠部門不是在刁難,而是在照條款辦事。所以,一張寫對的診斷書,不只是文件,它是醫療現場與保險世界之間的「翻譯機」。
下次你或客戶看診、住院、動手術時,請在備忘錄裡放上這句神救援話術:
「醫師您好,為避免補件,診斷書可否寫明診斷碼、因診斷需要之治療、住院日期、手術全名+代碼、並附您的簽章?謝謝您。」
這句話簡單、禮貌、到位,卻能讓你少跑三趟醫院、多省一個月等待。 因為買保險不是買「萬一」,而是買「當下能用」— 那一刻,才叫真正的保障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