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還在用「這商品有什麼好處」開場嗎?
你話術講得超順,但客戶卻越聽越冷?
是不是也開始懷疑:「現在的客戶,到底想聽什麼?」
還有一種你可能沒察覺的情況: 你自認在熱情介紹產品、專業分析,但實際上卻是在壓制對話。 你主導每一秒、說明塞好塞滿、笑容滿分,卻讓對方只想逃跑,因為「你太用力了」。
現代客戶的敏感度遠比過去高。他們對「業務味」的話術有天然警覺,對被推銷充滿防備。他們不在乎你能說什麼,而在意你能不能懂他、問對問題、一起思考。
這不是你不好,而是銷售的邏輯已經換人當家。 現在真正能成交的,不是「會講的人」,而是「會讓人想講的人」。
這篇文章,我們不教你話術,只講為什麼你越講越像業務,越講越沒成效。
我們將從三大面向,幫你把腦袋調回「現代成交頻道」:
- 台灣社會人士對保險與業務員的現況觀感(用數據與心理分析說話)
- FAB:「我來告訴你這商品多好」的邏輯陷阱與自嗨風險
- SPIN:「我陪你一起想清楚自己需要什麼」的對話力量與心理學根據
如果你常在成交當下被打槍、客戶突然冷淡、甚至對話聊不超過五分鐘就被「婉拒」,請你看到最後。
你不是講錯,而是——講得太像業務了。
一、當代台灣社會對保險與業務員的觀感現況
保險業務難做,不是你太爛,是這個行業「教錯方向」
如果你是一個剛進保險業的新人,恭喜你 — 你正站在一個「大家都想買保險,但沒人想被保險業務打擾」的矛盾時代。
這不是你的錯,也不是客戶太難搞,而是:整個產業的溝通方式,早就跟不上時代了。
當代台灣的真實現象:有買保險 ≠ 聽得懂自己買了什麼
先來點數據讓你醒醒腦 — 根據金管會資料,超過八成的台灣成年人有至少一張保單。聽起來不錯?但,僅不到三成的人能講出自己保了什麼。
這代表什麼?
不是大家不信保險,是 — 「我有買,但我不懂;我想知道更多,但我不想被推銷。」
加上根據 Dcard、SurveyCake 和國發會青年調查,25 – 45 歲的年輕人對「業務員」這個詞的聯想是什麼?
三個關鍵詞:壓力、話術、懷疑人生。
這群網路原生世代,不吃催促那一套。他們要的不是被說服,而是自主選擇與真實體驗。換句話說:你越想說服,他們越想關門。
不只是市場變了,業務也撐不下去了
來看看保險業的血汗數字:
- 壽險業務員從 2012 年的 26 萬人,掉到 2025 年初剩 18 萬人,十年蒸發 8 萬人。
- 2024 年全年還大量招募新血(招了近 15,000 人),結果總人數還是掉,顯示「招一個、跑兩個」。
- 根據 104 人力銀行2023年統計,保險業 一年內離職率高達 65%。
簡單翻譯:這產業很努力補血,但洞太大,流失更快。
你以為問題是人不好找?錯!真正的問題是:人進來了,教法卻讓人想逃。
保險業務訓練,還停留在講「產品價值」的石器時代
目前主流保險公司的訓練內容,幾乎都圍繞著 FAB 銷售話術:
- F:這張保單有什麼功能
- A:比別人好在哪
- B:你會得到什麼好處
看起來很有邏輯,實際上就像「十倍速播放的廣播電台」,新人拼命背,客戶卻只覺得:
「這不是在跟我對話,是在對我朗讀 DM。」
新進業務員經常在受完訓後出現這些症狀:
- 記住了話術,卻不知道什麼時候該講
- 該提問時講功能,該傾聽時講優惠
- 氣氛一尷尬就想補個優勢「填空」
最後客戶一句話把你打醒:
「你這樣講,我怎麼知道是為我好,還是為了成交?」
問題不在於話術,而在於你沒有教會新人怎麼「說人話」
你可能聽過這種對話現場:
「我們這張保單有線上核保喔!」
「但我身體很好耶,我需要核保幹嘛?」
「現在有活動,保費打九折!」
「你到底是想幫我省錢,還是你想趕快收件?」
聽起來像是技巧錯誤?不,這是邏輯斷層。
FAB 的「說明式行銷」碰上「共鳴型客戶」,產生的結果就是 — 你講得很努力,他聽得很勉強。
保險業現在不是「沒人想做」,是「沒人想再被這樣教」
真正該改的不是人,而是系統。不是再叫新人多背幾條話術,而是教他們怎麼:
- 問對問題,而不是搶先說明
- 聽出需求,而不是背誦優勢
- 建立信任,而不是急著成交
現在的客戶,不再期待「你告訴我這商品多好」,而是希望:
「你是不是有真的聽我在說什麼?」
如果你還在用 FAB 當主力銷售法,就像拿 Nokia 3310 想搶 iPhone 的市場。你不是不好,而是整套打法早就該升級。
想改變現況,先從「說人話」開始。
成交靠的不是你講了什麼,而是客戶聽了以後,感覺你是真的站在他那邊。
二、FAB話術這一套,現在真的還行嗎?
先說重點:如果你還在用 FAB 話術賣保險,恭喜你 — 你搭上了行銷界1960年代的時光機。
FAB 是什麼?簡單講,它是一種古早味的銷售邏輯,流程是這樣的:
- F:我這商品有什麼特色(Feature)
- A:它比別人好在哪(Advantage)
- B:你會因此得到什麼好處(Benefit)
聽起來有條理,對吧?早期很有用,尤其那時保險剛出現,大家聽到「保障」兩字還以為是交保護費。但現在呢?一講 FAB,客戶的 OS 是:「這是在說我,還是在推我?」
FAB的黃金時代,早就過了
沒錯,FAB 曾是銷售教科書上的經典 — 結構清晰、學起來快、說起來順、聽起來也「好像」有道理。但問題來了:
客戶真的有在聽你說嗎? 舉出幾個範例看看你是否也有遇過?
你說:「這張保單免體檢、超級方便」
客戶說:「我沒病耶,體檢跟我什麼關係?」
你說:「這是我們最熱銷的方案!」
客戶說:「別人買,關我屁事?」
你說:「現在不買來不及了,可能要停售了!」
客戶說:「我不是來找停售的,我是來找答案的。」
這些反應,不是客戶不懂,而是你沒問。FAB 的問題就在這:它是業務在講,不是客戶在想。
FAB 是好工具,但它是「由業務主導」的單向模式,在資訊不透明的年代很有用。但現在資訊氾濫,客戶不是不知道,是不信你說的是真的。
業務員以為在「講產品價值」,但在客戶眼裡,你只是在:
- 沒聽我說完就開始推薦
- 沒了解我需求就猛講方案
- 沒建立關係就想我刷卡
別再以為成交就是FAB的功勞
許多業務成交後會自我感動:「YES!我講 FAB 講得真好!」但讓我們冷靜剖析一下,真相可能是:
- 客戶剛出院,本來就打算買
- 是你學姐的媽媽的表姐介紹來的
- 剛好公司在推案,市場在熱
- 對方只是當面不好意思拒絕你
你那一套 FAB,不是關鍵,只是背景音效。如果你感受到成交這件事,你有時靈有時不靈,那你真的就踏入FAB自嗨的陷阱了。其實,真正起作用的,是時機、情境、信任與客戶自己內心的劇本,不是你多厲害。
FAB最大的陷阱:讓你講很爽,客戶很冷淡
FAB 很容易讓業務進入「自嗨模式」:
F:我們這張保單可以線上申請喔!
A:流程比傳統快兩倍!
B:讓你在緊急時刻馬上有保障!
講完後……鴉雀無聲。客戶還沒開口,你已經講到收尾。這種單向輸出,不叫對話,叫做「資訊轟炸」。
你越講,客戶越無感。因為這世界不是資訊不足,而是「誰願意聽你說」,才是真議題。
FAB養出來的,是填空式話術機器
背 FAB 背得太熟的業務,出現三種症狀:
- 一見客戶就介紹產品,彷彿怕他跑走。
- 客戶一沉默,就急著講優點填空。
- 講太多自己以為是熱情,其實客戶只想逃。
真正的信任,不是你講很多,而是客戶覺得「你懂他」的那一刻出現。
現代銷售,重點根本不在你講什麼,而在「誰在講?」
Neal Rackham 的 SPIN 銷售研究追蹤三萬筆大型成交發現:真正有效的成交,都不是業務講得多漂亮,而是客戶自己說出了需求。
簡單說 —
✔ 成交,不是你說服他
✔ 是他說出來,你只是聽懂而已
所以,問題不是 FAB 有沒有用,而是:你還以為那是你成交的原因?
如果你以為成交靠 FAB,那只是「剛好而已」:
- 剛好對方信你
- 剛好對方本來就要買
- 剛好市場氛圍在你這邊
但當這些「剛好」都不在,你還剩下什麼?
真正穩定成交靠的是 — 說人話的能力、引發好奇心、與不讓人覺得被推銷的能力
現在的客戶,最怕兩件事:「被話術」、「被騙感」。你想要成交,靠的不是 FAB 的字正腔圓,而是:
- 你問對問題,對方願意說實話
- 你聽出情境,說出共感
- 你讓對方覺得這是為他量身設計的,不是套路
這些,正是 SPIN 與信任式銷售法真正要教你的關鍵。
總結一句話:
FAB 是銷售的起步鞋,但你若想跑得遠,就該換一雙聽得懂人話的「對話鞋」。下一章節,我們來聊聊這雙鞋怎麼穿上、怎麼走出成交的長遠路。
三、SPIN 才是王道:把成交權,還給客戶的神級提問法
來,我們先來反省一件事。
在你拼命用 FAB 跟客戶說:「我這張保單有這個功能、那個好處,超划算!」的同時,客戶的內心戲可能是:
「你說得都對,但……我就是不想買啊。」
問題不在你不夠努力,是你講得太滿,反而讓客戶一個字都不想接。這時候,該換一種玩法了 — 不是再加強說明,而是學會引導。
這就是 SPIN 登場的時候。
SPIN 是什麼?不是神話,是人性
SPIN 是英國銷售顧問 Neil Rackham 研究三萬筆實戰對話後,提出的成交公式。重點不是「說明產品」,而是「問出需求」。
簡單說:
你不說服客戶買保險,而是讓客戶自己說出為什麼不能不買。
聽起來像心理學?其實這就是現代人最吃的一套:你讓我自己說出口,我才會買單。
SPIN 四步驟,比你想像的還接地氣:
S – 情境(Situation)
你不能直接開場就問:「你保險買夠了沒?」這會被封鎖。
要從日常開始:「你家現在有幾張保單?誰幫你整理的?」
→ 讓客戶帶你進入他的世界,而不是你硬插話題。
P – 問題(Problem)
問完背景,再慢慢靠近真問題:「你之前申請理賠,有遇過什麼麻煩嗎?」
→ 不用你爆雷,讓他自己揭傷口。
I – 影響(Implication)
這步驟最關鍵,是讓他意識到:「如果不處理,真的會出事。」
例如:「如果保障不夠,萬一突然出事怎麼辦?」
→ 把風險變成他生活中的劇情片,而不是你嘴上的抽象名詞。
N – 需求收益(Need-Payoff)
最後,不要急著推商品,而是引導選擇:「如果我幫你盤點,未來不怕理賠被卡,你覺得值得嗎?」
→ 重點不是「保險有多棒」,而是「這對你有什麼意義」。
為什麼 SPIN 這麼強?因為它符合人性三大真相:
社會心理學告訴你:
現代人已經不信「權威」,只信「過程」。SPIN 把主導權交給客戶,讓成交變成他的選擇,而不是你的強迫。
行為經濟學研究說:
人對「自己說出口的東西」更願意負責任。
你說一百句不如他說一句:「我覺得這樣比較安心。」
台灣市場現實是:
大家對話術過敏,只想被理解、不想被推銷。
SPIN 用提問進入心防,讓客戶覺得你在陪我想,而不是對我說。
重點來了,SPIN不是神奇話術,是「需要練的技能」
這裡很多人會犯一個錯誤:學會 SPIN 架構,就以為自己能用了。結果呢?
- 問一堆問題,卻沒在聽回答
- 每題都問,但邏輯像在跳舞
- 一緊張就忘記自己問到哪
對不起,SPIN 不是背台詞,是一場有節奏、有呼吸、有意圖的「對話舞蹈」。
那要怎麼把 SPIN 變成你的武器?
別緊張,別以為學了真的沒用,錯了,是非常有用!而只是需要:
- 建立團隊共通語言:先要有跟你相同共識以及語言的人,相互的練習,練到變成你自己的風格。(不是要你改變,而是用你自己的風格就可以成為SPIN高手)
- 要有教練陪你複盤:看你問得好不好、接話順不順。這就需要一定的時間與教練配合,做好紀錄,定期複盤與修正。
- 重複實戰、演練、回顧:打造屬於你的風格與直覺。沒錯,只又坐回你自己的SPIN,才是最強大的!
SPIN 就像健身,你不能只買器材,還得練出肌肉。
四、兩個銷售方式的差異:FAB 是「我告訴你」,SPIN 是「你自己說」
成交不是靠說服,而是讓客戶產生「這是我想做的決定」的那一刻。
❌ FAB 的世界是:「我準備好了,請你接受我」
✅ SPIN 的世界是:「我讓你說出口,然後我順勢成全你」
這就是「話術」與「人話」的根本差異。
前者是用嘴巴成交,後者是用理解成交。
不是FAB或SPIN誰比較強,而是 — 你夠不夠理解你的客戶
FAB 是快速傳遞產品價值的工具,SPIN 是引導對方說出需求的路徑。
如果你面對的是「不了解保險、不想被推銷、卻知道需要風險規劃」的現代社會人士,那麼 — SPIN 將是你真正建立信任的關鍵點。
因為客戶不想再聽你講「這張保單多好」,他們想知道「你聽懂我了沒」。
要做到這件事,沒有捷徑,只有:
- 練習正確的提問邏輯
- 建立自然對話節奏
- 並在一次次實戰中,打造屬於自己的成交信任感。
這不只是技術,更是一種態度。
而選擇從 FAB 轉向 SPIN,就是一位專業業務員,真正踏上「現代銷售轉型」的第一步。
五、結語|會說話,不如會「讓人願意說話」
讀到這裡,你可能已經開始懷疑人生 —
原來我不是不會賣,是我一直用錯方法在開場、在講話、在硬推。
原來我過去講的那些功能、優惠、保證,其實只是在「填滿尷尬」,不是在「建立連結」。
這不是你的錯,這是整個產業給的訓練落後了。
在現代這個「資訊過載 × 信任匱乏」的時代,業務早就不是在賣產品,而是在贏得對方願意把生活說給你聽的那一刻。
那什麼才是現代業務員真正該學的能力?
不是多背幾條話術,而是:
- 怎麼用對問題,打開信任的開關
- 怎麼讓對方不是被推銷,而是被陪伴
- 怎麼在每一次對話中,成為一個「值得交代真心話」的人
這,就是《信任式銷售實戰班》存在的理由
我們不是教你話術,我們教你一整套實戰邏輯:
✔ 從進門前的「信任佈局」
✔ 到談話中的「提問節奏」
✔ 再到成交後的「轉介紹引導」
不賣人設,不教套路,只教你:怎麼在每一場對話裡,讓成交變自然,讓信任變日常。讓我們幫你,把「會講話的嘴」,練成「讓人信得過的人」。
如果你準備好升級,不只想成交,而是想走得長、走得穩 — 你可以先來信任式銷售免費線上講座,先來聽聽看,也許,恭喜你,你就能找到答案!
免費線上講座《信任式銷售系列講座 3:如何打造專屬自己的成交劇本》
1. 講座時間:08/03(日)晚上 19:30 – 21:00
2. 講師:朱建煇
3. 報名方式:請點留言區連結報名!
在這堂免費講座中,你將學到:
- 建立成交架構,帶你走進「信任成交路徑」
- 揭露成交的「真正關鍵」是什麼
- 打造專屬於你的「信任成交劇本」
不會講話,不代表你不會成交; 學會對的順序,你也可以像聊天一樣自然成交!
👉【🔗 報名連結請點 圈圈保粉絲專頁 圈圈保FB粉專連結 】我們線上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