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險亂買!!! 怎麼買最划算?

小張小時候他的父母幫她規劃了保險,到了出社會要工作的時候,他的小學同學剛好在做保險,便來找他要幫他規劃,但是他認為爸媽有幫他規劃就好了。結果不小心在一次不小心騎車發生車禍,造成右手右腳大面積的擦傷,需要就醫治療但不需要住院。可是因為大面積擦傷嚴重影響工作,必須請假。請假期間還必須繳交房租以及生活費,想說剛好保險有保險,就請爸媽的業務員幫他申請理賠,結果只賠了1千多的門診費用,但是房租與生活費必須每月15,000元的開銷,為何保險沒有辦法給付? 不是有買保險嗎為何陪這麼少? 保險該怎麼買比較好??

對於許多人來說,購買保險是人生中的一個重要決定,尤其是身為家庭支柱的三明治世代,更需要保險來保障家庭財務穩定。在面對突如其來的意外或疾病時,保險能夠幫助我們有效分散風險,降低因突發事件帶來的經濟負擔。然而,面對琳琅滿目的保險產品,究竟該如何選擇,才能在有限的預算內買到最划算且具備高保障的保單?本文將從資深保險規劃師的角度,深入探討保險的投保原則、購買時應注意的金錢觀念,以及如何在不同人生階段制定完善的保險規劃。

保險是什麼?投保前應該了解的基本觀念

保險是一種風險管理工具,透過繳納一定的保費,將未來可能發生的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。根據《保險法》的定義,保險可分為兩大類:「財產保險」和「人身保險」。財產保險主要涵蓋物質財產的保障,像是火災保險、汽機車強制險等;而人身保險則著重於個人生命、健康的保障,常見的有壽險、醫療險、重大疾病險及年金保險等。

購買保險的核心目的是降低風險對個人及家庭經濟的衝擊,尤其是對於中年族群,保險更是分散風險、保護家庭財務的重要工具。然而,保險並非購買越多越好,而是要根據個人需求與財務狀況,選擇合適的險種。以下將介紹兩大關鍵的金錢觀念,幫助您聰明投保。

金錢觀念一:先求有,再求好,重視風險轉嫁

購買保險時,很多人會有一個誤區,認為需要購買大量保險才能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安全。事實上,保險的本質是風險轉嫁,而非純粹的投資理財工具。因此,保險規劃應遵循「先求有,再求好」的原則。

1. 優先購買高風險保障

保險的首要功能是轉嫁難以承受的重大風險。對於大多數家庭來說,最具破壞性的風險是意外身故、重大疾病及失能等會對家庭經濟造成巨大衝擊的事件。因此,應該優先購買涵蓋這些高風險的保險產品。例如,壽險能夠保障家庭經濟支柱在不幸去世後,留給家人的生活保障;意外險和醫療險則能補充醫療費用,減輕突發事件對家庭財務的影響。

2. 投保時先考慮基本需求,再根據預算追加保障

對於保險規劃,應先確保擁有基本的保障,然後再根據預算和需求進一步調整。例如,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,優先投保意外險和定期壽險以應對生死風險;如果預算允許,還可以追加醫療險、重大疾病險等產品,進一步增強保障範圍。這樣的規劃能確保投保人即使在面對重大突發事件時,也能減輕對家庭財務的影響。

金錢觀念二:雙十原則,控制保費支出

保險規劃必須兼顧保障與支出的平衡,特別是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,更要精打細算。根據資深保險規劃師的建議,「雙十原則」是一個簡單且實用的規劃方式,可以幫助投保人控制保費支出,達到保障與經濟負擔的平衡。

1. 雙十原則的基本概念

雙十原則是指:

  • 年繳保費不應超過年收入的10%。
  • 壽險的保額應至少是年收入的10倍。

以年收入60萬元為例,每年的保費支出應控制在6萬元以下,而壽險的保額最好設定在600萬元左右。這樣可以確保保戶在面對意外或疾病時,能夠獲得足夠的經濟支持,同時避免保費負擔過重,影響日常生活開支。

2. 調整雙十原則的靈活性

對於收入較低或是剛入職場的社會新鮮人來說,未必能夠完全遵循雙十原則。此時,可以根據個人的財務狀況進行適當的調整。例如,將「雙十原則」調整為「雙五」或「雙六」,即將年繳保費控制在收入的5%或6%,並根據自身的需求選擇適合的保險產品。隨著收入增加和生活穩定後,再逐步增加保險保障,進一步完善保險規劃。

如何聰明投保?三大原則幫助您買對保險

要買到最划算的保險,不僅僅是價格便宜,更重要的是保障到位、符合自身需求。以下是保險規劃中不可忽視的三大原則,幫助您在不同人生階段,買對保險並獲得最高的保障效益。

1. 先定期後終身,優先考慮壽險與意外險

壽險和意外險是應對生死風險的基本保障。對於預算有限的投保人,特別是剛踏入職場的年輕人,建議先購買定期壽險意外險。定期壽險和意外險的保費相對較低,能夠在保障期內提供較高的保額,為家庭提供充足的經濟支持。隨著收入增加和家庭責任的增大,之後再逐步增加終身壽險或其他保障型保險。

2. 針對醫療費用,應優先購買醫療險

隨著醫療技術進步和健保自費項目的增加,個人醫療費用的負擔越來越大。醫療險可以幫助投保人減輕醫療費用,尤其是在面對高額的住院、手術費用時。對於年輕人來說,建議先選擇定期醫療險,這類保險保費較低,且能在短期內提供足夠的醫療保障。特別需要注意的是,應選擇具有「保證續保」條款的醫療險,確保即使健康狀況變差或保單停售,也能夠持續享有醫療保障。

3. 面對失能風險,應提前購買失能險

隨著年齡增長,失能風險隨之增加。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,失能者中,30~59歲的族群占比極高。無論是意外事故還是重大疾病,都可能導致長期失能,這將對家庭經濟帶來沉重負擔。購買失能險能夠在投保人無法繼續工作時,提供經濟補助,減輕家庭的經濟壓力。

依人生階段調整保險規劃

人生的不同階段面臨的風險不同,因此保險規劃也應該隨著年齡和家庭狀況進行調整。以下是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保險規劃建議:

1. 社會新鮮人:低保費、高保障的基礎險種

剛踏入社會的新鮮人,收入通常較低,經濟能力有限。在這個階段,建議優先選擇保費低、保障高的定期壽險意外險,以應對突發的生死風險。同時,也可根據個人情況,選擇實支實付型醫療險,確保能夠在需要醫療時,減少自費壓力。

2. 青壯年:增加醫療保障和重大疾病險

青壯年階段是職場的黃金時期,通常也面臨著較大的家庭責任。在這個階段,除了保留壽險和意外險外,應考慮增加醫療保障和重大疾病險,尤其是針對癌症、心血管疾病等常見病症的保障。若經濟許可,還可以考慮購買終身型壽險終身醫療險,提供更長期的保障。

3. 中老年:增加長期照護險

中老年階段,面臨退休和健康風險的增加。此時應優先考慮長期照護險,確保在失能或需要長期照護時,能夠獲得穩定的經濟支持,保障晚年的生活品質。

結語

保險規劃並非一次性決定,而是隨著人生階段變化不斷調整的過程。無論是剛入職場的年輕人,還是已經有家庭責任的中年人,都應根據自身需求、風險承受能力和預算來選擇合適的保險產品。最重要的是,在購買保險時遵循「先求有,再求好」和「雙十原則」,用小錢買到大保障,確保在面對人生中的各種風險時,擁有充足的經濟保障,讓自己和家人無後顧之憂。

寶寶 圈
寶寶 圈
文章: 2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