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路自行投保,真方便?保單裡你不知道的「不賠規則」

一場理賠拒絕,讓我終於翻開保單。

阿哲今年29歲,是個忙到沒時間吃午餐的中小企業業務助理。那晚是老同事升遷,難得放鬆,他跟著喝了幾杯。回到家後倒頭就睡著了,而隔天一早,主管臨時交代他親送合約給客戶,他頂著宿醉、頭昏腦脹地出門,心想:「只是短程,騎一下就到客戶公司了,應該沒事。」

沒想到途中,為了閃避一台違規右轉的車,他失控摔車,膝蓋骨折、肋骨也斷了兩根,於是緊急送醫開刀、後需住院總共住了十天,自付額付了快 12 萬,回家休養後,他一邊包著紗布、一邊安慰自己,心想:「還好三年前有上網買意外險,應該能幫上點忙吧。」

而後將理賠申請送出,但兩週後,一封保險公司的信件通知寫道:

「您住院時體內驗出酒精濃度超標。根據您保單第七條,酒精殘留屬於除外條款,因此無法理賠。」

阿哲當場傻眼:「我不是酒駕啊,是前一晚喝的耶……這樣也不行嗎?」他這才驚覺,從頭到尾,自己根本沒讀過保單,更別說注意那些藏在裡面、會讓理賠變成零的細節條款。

保險不是你買了就結束,而是你搞不懂它寫了什麼,出事時就等於什麼都沒有!而這不只是阿哲的經歷,而是許多沒有業務員服務的「孤兒保單」保戶,正在默默承受的風險。

沒有專屬業務員,看起來雖然方便又省事,但真到了要理賠的時候,沒人提醒你該注意什麼、該準備什麼,更沒人告訴你:原來你早就踩進了「不賠」的條款裡。

透過阿哲的故事,提醒我們三件非常重要的事,而這些,也正是許多保戶在出事後才驚覺來不及補救的關鍵

  • 盲買保單風險高!揭露「資訊不對稱」的代價。
  • 保單裡的理賠地雷:台灣七大壽險公司除外條款整理。
  • 沒人幫你,就要自己懂。保險業務員更是你理賠成功的保護傘。

這些內容不是為了讓我們焦慮,而是提醒我們提早準備;因為保單真正的作用,不在簽約當天,而是在我們真正需要它的那一刻,若沒人幫我們看懂,那份保障,可能在關鍵時刻什麼都幫不了。

🔍 盲買保單風險高!揭露「資訊不對稱」的代價。

其實很多人的保險都自己上網買,點幾下、信用卡刷一刷,保單就寄來信箱。看起來快速、方便又省人情,但真正的風險,卻藏在你「以為自己有保,其實什麼都不懂」的那一刻。

我們發現,越來越多年輕人擁有保險,卻從來沒真正讀過那本條款手冊,而遇到理賠時才發現:原來保障不是寫在首頁那幾行,而是寫在那些誰也沒看完過的細節裡。這就是資訊不對稱的真相。

如果沒有業務員協助與提醒,大多數人會在三個地方出現重大風險

    1️⃣ 誤以為有保就會賠

很多人買保險,只記得一件事:「我有實支實付,所以我花的醫療費一定會賠。」而保險公司卻不是這樣看的。它不會在意你花了多少錢、住了幾天,而是著重在:這筆花費,有沒有寫在保單保障的範圍裡?

舉例說:

有名保戶因為乳房細胞異常,醫生建議做「預防性切除」手術,這在現在醫療行為上是很常見且負責任的處理方式,但保險公司最常拒賠這種案例,最常見的回應是:「若保戶沒有生病,只是高風險,不屬於保險認定的疾病或事故,因此無法理賠。」

所以,不是我們做了治療就能請領保險,而是這個治療,有沒有剛好符合條款那幾行字的定義,這就是最可怕的落差:你花了十幾萬,卻連一毛錢都拿不到,而最不幸的是,出事那一刻才發現這件事,根本來不及改。

    2️⃣ 真的出事了,才發現你踩了「不賠條款」

很多人買保險,是想求個安心,但不少人真正出事後才發現有些狀況,保單一開始就寫明「不賠」。

像是保單生效「兩年內自殺」,保險公司多半不會理賠;又或者像「酒駕」、「吸毒」,甚至因「精神疾病導致」的事故,也常常在保單條款裡被列為「除外責任」。這些條款多半寫得很法律式,也躲在保單後段,例如第七條、第九條,不注意看根本很難發現。

但這些卻不是新加的,也不是故意刁難,而是所有保單在設計時就已經寫清楚的風險排除範圍,只是我們當初沒特別留意,也沒人帶著我們逐條看過,所以當需要理賠時,才會驚覺:原來這些情況,本來就不在保障裡。

    3️⃣ 沒有業務員=沒人提醒你怎麼理賠

理賠申請這件事,不只是「送件」那麼簡單。診斷書怎麼開、病歷要寫到什麼程度、有哪些佐證資料該補上;這些看似小地方,其實都是影響理賠關鍵的細節。

像是診斷書內容有沒有符合條款定義?病歷摘要是否補充到手術細節?門診治療到底能不能申請?這些都藏在保單條文裡,保險公司通常不會主動提醒你「怎樣寫比較容易通過」。

如果身邊沒有熟悉保單的業務員協助,這些重要文件很容易準備不齊、內容不精準,甚至直接被退件

相反地,有業務員在旁邊協助,從確認條款內容、提醒注意事項,到幫忙補件、解釋流程,都能少走很多冤枉路。這些看不到的協助,往往就是理賠能不能成功的關鍵

這三個看似不起眼的風險,其實每年都讓成千上萬的保戶在理賠時「卡關」。尤其是平常工作忙碌、只靠 Google 查資料的上班族、中小企業主,更容易落入資訊不對等的陷阱,以為自己有保,卻從沒搞清楚保單怎麼看。

我們常說,買保險是為了安心,但真正能帶來安心的,不只是那張保單,而是你是否清楚它怎麼運作、哪些情況不賠;如果沒有人幫你釐清條款,保障很可能在關鍵時刻派不上用場,甚至讓你以為被拒賠,其實只是踩中了早就寫在裡面的「不賠規則」。

那這些「不賠的規則」到底寫了什麼?下一篇我們帶你一次看懂:「保單裡最容易踩到的理賠地雷,以及七大壽險公司常見的除外條款差異。」讓你提早避開,真的需要理賠時,不會一毛都領不到。

寶寶 圈
寶寶 圈
文章: 27